玉竹,中药名。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(Mill.)Druce的干燥根茎。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甘肃、青海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西、江苏、台湾等地。具有养阴润燥,生津止渴之功效。常用于肺胃阴伤,燥热咳嗽,咽干口渴,内热消渴。
生理特性
根状茎圆柱形,直径5~14毫米。茎高20~50厘米,具7~12叶。叶互生,椭圆形至卵状矩圆形,长5~12厘米,宽3~16厘米,先端尖,下面带灰白色,下面脉上平滑至呈乳头状粗糙。花序具1~4花(在栽培情况下,可多至8朵),总花梗(单花时为花梗)长1~1.5厘米,无苞片或有条状披针形苞片;花被黄绿色至白色,全长13~20毫米,花被筒较直,裂片长约3~4毫米;花丝丝状,近平滑至具乳头状突起,花药长约4毫米;子房长3~4毫米,花柱长10~14毫米。浆果蓝黑色,直径7~10毫米,具7~9颗.种子。花期5~6月,果期7~9月。
相关论述
1、《本草纲目》:“萎蕤,性平,味甘,柔润可食。故朱肱《南阳活人书》治风温自汗身重,语言难出,用萎蕤汤以之为君药。予每用治虚劳寒热、痁疟及一切不足之症,用代参、芪,不寒不燥,大有殊功。不止于去风热湿毒而已,此昔人所未阐者也。”
2、《本草便读》:“萎蕤,质润之品,培养脾肺之阴,是其所长,而搜风散热诸治,似非质润味甘之物可取效也。如风热风温之属虚者,亦可用之。考玉竹之性味、功用,与黄精相似,自能推想,以风温风热之证,最易伤阴,而养阴之药,又易碍邪,唯玉竹甘平滋润,虽补而不碍邪,故古人立方有取乎此也。”
转自百度百科,更多了解请上网搜索